一、行动背景与目标
为提高手术质量安全,国家卫健委出台了《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 - 2025》规划,在全国医疗机构开展了“夯实围术期感染防控,保障手术质量安全”专项行动(简称“感术”行动)。该行动旨在聚焦围术期重点环节,夯实感染防控措施,将防控关口前移,保障手术质量与安全,切实降低围术期感染的发生率。
二、围术期感染危害
围术期感染,是指自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起,涵盖术前、术中、术后三个阶段,涉及手术部位感染、全身感染,以及除手术部位之外的其他局部感染。这不仅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进程,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健康。
三、防控措施
(一)术前防控
1.患者健康宣教。开展深呼吸训练、端坐腹式呼吸训练以及术前呼吸肌伸展训练等,提升患者呼吸功能,增强肺部的通气与换气能力,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风险。同时,开展预防感冒受凉和传染病毒感染的宣传教育,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护意识,指导术前做好个人防护,避免因呼吸道感染影响手术进程及术后恢复。
2.感染风险评估。对于择期手术,应尽可能待患者手术部位以外的感染完全治愈后,再行手术,以防止手术过程中引发交叉感染。全面评估患者的基础疾病,如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,并将病情控制在符合手术指征的水平,减少因基础疾病导致的感染风险。
3.皮肤准备。规范进行皮肤准备工作,有效清除皮肤表面的定植菌或暂居菌以及毛发。合理的备皮操作可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,备皮时间应尽量接近手术时间,且操作过程中避免损伤皮肤。
(二)术中防控
1.无菌操作。手术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外科手消毒流程,确保双手的无菌,同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,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规范,避免手术部位受到污染。所有侵入性操作使用的器械、器具和物品,应消毒灭菌处理,达到无菌水平,从源头上杜绝感染源。
2.环境管理。术中应关闭手术室门,严格限制人员的不必要流动,减少空气中微生物的带入,保持手术室的洁净环境。采用层流净化系统,严格清洁与消毒,保障手术空间的洁净状态。
3.体温管理。术中应采用保温设备,加温冲洗液以维持患者的正常体温。低体温状态可能影响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及凝血功能,增加感染风险,因此有效的术中保温至关重要。具体措施包括:术前1天告知患者避免禁饮禁食期间暴露于低温环境,可穿着保暖衣物;手术室提前30分钟调节室温至21 - 25℃,湿度30 - 60%;对高风险患者(老年、消瘦、全麻时间长者),术前30分钟使用充气式加温毯(38 - 40℃)覆盖非手术区域;所有液体均需加温至37℃,使用专用加温设备,腹腔冲洗液温度控制在38 - 40℃,全麻患者使用湿热交换器(人工鼻)维持气道气体温度37℃、湿度100%。
4.预防用药使用。严格遵循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,在皮肤、黏膜切开前0.5 - 1小时或麻醉开始时给予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;当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,或成人出血量>1500ml时,合理追加抗菌药物,预防感染发生。
(三)术后防控
1.体位与活动管理。根据患者的病情,进行体位管理,如半卧位、侧卧位等,以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。同时,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,增强肺功能,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。
2.口腔护理。落实口腔护理工作,定期为患者进行口腔清洁,保持口腔卫生,防止口腔细菌滋生引发呼吸道感染。
3.管路维护。加强对各类管路(如导尿管、引流管、中央血管导管等)的日常评估与维护,密切观察管路的通畅情况及引流液的性状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,尽早拔出不必要的插管,降低管路相关感染的风险。
4.切口护理。在诊疗换药过程中,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,换药前洗手、戴口罩,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,确保手术切口不被污染,促进切口愈合。向患者及家属宣教,告知患者不得触摸手术切口,避免因手部污染导致切口感染。同时,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,保持手术切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。
四、行动意义
“感术”行动对于保障手术质量安全、提升医疗品质具有重要意义。通过聚焦围术期重点环节,夯实感染防控措施,能够有效降低围术期感染的发生率,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,缩短住院时间,降低医疗负担,让患者能够接受更加安全、高效的医疗服务,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精细化、科学化、规范化水平,促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。
供稿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感染管理科
opyright©1904-2019
本网站版权为威海市立医院所有
威海市立医院拥有所有解释权
鲁ICP备11034955号-1
鲁公网安备37100202000182号